北京市朝阳区建外大街甲12号新华保险大厦 treasured@qq.com

资讯中心

山西新能源转型剑指广东市场,新疆如何突围?

2025-07-07

一、山西:传统能源大省的绿色逆袭

在国家 “双碳” 目标的驱动下,山西正以超预期的速度推进能源结构转型。根据山西省能源局 2024-2025 年节能降碳行动计划,到 2025 年,全省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将达 50%,发电量占比提升至 30%。这一目标的实现,得益于山西在风光资源开发上的规模化布局 —— 截至 2024 年 1 月,山西风光新能源装机已突破 5000 万千瓦,占全省电力总装机的 38.18%,其中光伏装机 2590 万千瓦,风电装机 2503 万千瓦。

山西的转型不仅停留在发电端,更通过特高压输电网络向东部市场渗透。尽管目前尚无直达广东的特高压线路,但山西正加快大同 — 天津南等外送通道建设,并探索与华中、华东电网的互联合作。2023 年,山西外送电量达 1576 亿千瓦时,其中新能源外送电量 95.86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14.95%。这种 “煤电 + 新能源” 的混合外送模式,既巩固了山西作为能源基地的地位,也为广东等用电大省提供了灵活的能源补充。

在技术层面,山西正推动煤电 “三改联动”(节能降碳、供热、灵活性改造),并试点 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试图将传统煤电转化为低碳甚至负碳资产。与此同时,山西的储能布局也在加速 —— 浑源、垣曲二期抽水蓄能项目和 600 万千瓦新型储能规划,将大幅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这种 “风光储输” 一体化模式,直接对标广东对稳定绿电的需求。

二、广东:能源消费大省的攻防策略

面对山西的新能源攻势,广东展现出鲜明的竞争意识。根据《广东省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到 2025 年,广东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将达 29%,新能源产业营收突破 1 万亿元,新型储能规模达 300 万千瓦。这一目标的核心在于海上风电和分布式光伏的规模化开发:阳江青州、汕头勒门等海上风电项目加速推进,预计 2025 年全省可再生能源装机达 7900 万千瓦。

广东的应对策略可概括为 “内外兼修”。在内部,通过 “新能源 + 储能” 模式提升电网稳定性,例如规划建设独立储能电站和用户侧储能,推动虚拟电厂试点。在外部,广东积极引入省外清洁电力,如藏东南至粤港澳大湾区的特高压直流工程,预计 2025 年外受电能力提升至 4500 万千瓦。这种 “省内开发 + 省外输入” 的组合,既减少对山西煤电的依赖,也为新疆等西部能源基地提供了市场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正通过政策引导产业低碳转型。例如,要求新上高耗能项目非化石能源消费比例不低于 50%,鼓励企业通过绿证交易抵消化石能源消费。这种 “硬约束” 倒逼产业链升级,客观上抬高了山西传统能源进入广东市场的门槛。

三、新疆:资源禀赋下的战略抉择

新疆的能源格局呈现出独特的 “双轨制”:一方面,煤炭产能以年均 18% 的速度狂飙突进,2024 年产量达 5.41 亿吨,占全国 11%,并计划 2030 年突破 10 亿吨;另一方面,风光新能源装机突破 1.2 亿千瓦,煤化工转化率提升至 41%,探索 “黑色资源绿色转型” 之路。这种矛盾性在广东市场的争夺中尤为突出。

新疆对广东的能源输出主要通过特高压通道实现。截至 2022 年,新疆累计外送电量 5037 亿度,其中新能源占比 27.4%,覆盖广东等 20 个省区市。尽管没有直达广东的特高压线路,但新疆电力可通过华中、华东电网间接输送至广东。例如,昌吉 — 古泉 ±1100 千伏特高压工程将新疆煤电和新能源送往安徽,再通过华东电网互联进入广东市场。

在新能源领域,新疆正以储能技术为突破口。2024 年一季度,新疆新增新型储能装机 146.95 万千瓦,累计达 545.15 万千瓦,平均利用系数超 80%,有效缓解了电力保供压力。同时,新疆通过政策支持独立储能项目,探索构网型储能技术示范应用,试图在广东储能市场分一杯羹。此外,新疆的绿氢产业也在加速布局,计划通过 “新能源制氢 + 煤化工耦合” 模式,为广东氢能汽车产业提供低成本原料。

四、三省博弈:竞争与协同的再平衡

三省的能源博弈本质上是国家战略在区域层面的投射。山西的转型旨在摆脱 “资源诅咒”,广东的防御是为了巩固产业优势,而新疆的抉择则关乎边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这场博弈中,既有竞争,也存在协同空间。

竞争维度:山西与新疆在传统能源和新能源领域形成直接竞争。山西通过特高压外送抢占广东电力市场,新疆则以更低成本的煤炭和风光资源与之抗衡。例如,新疆煤炭资源税减免 50%、铁路运费补贴 0.15 元 / 吨公里,使其煤电在广东市场具备价格优势。而在新能源领域,山西的光伏组件制造和新疆的多晶硅产能均在争夺广东下游产业链的订单。

协同维度:三省在储能、氢能等新兴领域存在互补可能。山西的储能技术(如抽水蓄能)可与新疆的风光资源结合,打造 “风光储” 一体化基地;广东的氢能应用场景(如燃料电池汽车)可与新疆的绿氢生产形成闭环。此外,国家推动的绿电直连政策,为山西、新疆的新能源直接供应广东高耗能企业提供了制度保障。

易游·体育

政策变量:2025 年国家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优化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布局。这为三省的能源合作提供了新机遇。例如,山西可通过参与 “陇东 — 山东” 特高压工程,将新能源输送至华中,再通过跨区域交易进入广东市场;新疆则可依托 “疆电入川” 工程,与四川水电形成互补,间接提升对广东的能源供应能力。

五、破局之路:新疆的差异化战略

面对山西的转型压力和广东的市场壁垒,新疆需立足资源禀赋,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

  1. 强化煤炭清洁化利用:利用准东等露天煤田的低成本优势,发展煤制烯烃、煤基碳纤维等高端化工项目,提升煤炭附加值。同时,通过 “煤电 + 储能” 模式,增强外送电的稳定性,与山西的新能源形成错位竞争。

构建绿氢产业闭环:依托丰富的风光资源,规模化发展光伏制氢,推动绿氢替代煤制氢,并通过中吉乌铁路等跨境通道开拓中亚市场。广东的氢能汽车产业集群(如广州 — 深圳 — 佛山 — 东莞)可作为重要目标市场。

深化与广东的产业链合作:吸引广东企业参与新疆新能源基地建设,例如引入广东的海上风电装备制造技术,在哈密、准东等地建设陆上风电装备产业园。同时,利用广东的港口优势,将新疆的多晶硅、工业硅等产品出口至东南亚。

创新能源交易机制:探索 “绿电直连 + 储能租赁” 模式,允许广东高耗能企业在新疆建设自备新能源电站,并通过储能调节电力供应,降低对公共电网的依赖。这种模式既能提升新疆新能源消纳能力,又能满足广东企业的降碳需求。

结语

山西的新能源转型、广东的能源防御、新疆的资源突围,构成了中国能源版图重构的缩影。在这场博弈中,没有绝对的赢家,唯有通过差异化竞争与协同创新,才能实现多方共赢。对于新疆而言,关键在于跳出 “资源输出” 的传统思维,以绿氢、储能等新兴产业为抓手,在 “双碳” 时代的能源价值链中占据更有利位置。而广东和山西,则需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共同推动中国能源体系向清洁、高效、安全的方向演进。

山西新能源转型剑指广东市场,新疆如何突围?